數據顯示,早在2023年,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已達5100億元,預計2025年將突破萬億級別,相關企業數量超過6.4萬家。然而,預制菜在快速發展的同時,也面臨著巨大的爭議。消費者對其食品安全、營養價值以及口感等方面存在諸多質疑。盡管如此,預制菜在市場上依然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,尤其在年夜飯等特定場景中,預制菜禮盒銷售火爆,成為新的消費趨勢。
原因在于消費場景的不同。在超市、線上平臺和專賣店,消費者知情選擇預制菜,因此接受度較高。但一旦進入餐廳,問題就變得敏感——消費者期待現炒現做的體驗,而非流水線產品,這種心理落差讓餐廳內的預制菜成為眾矢之的。
預制菜是什么?從定義到發展歷史
1、預制菜的定義
預制菜是指以食用農產品及其制品為主要原料,添加或不添加調味料等輔料,經凈化、切分、調味、烹飪或熟制、包裝、殺菌等全部或部分工序預制處理,并在一定條件下貯運,可即食或需簡單烹飪的菜肴。根據加工程度,預制菜可分為以下幾類:
即配食品:經過清洗、切配加工,但未經過調味腌制的蔬菜、肉禽等產品。
即烹食品:經過調味、裹粉、預炸等工序的半成品,需要簡單烹飪后即可食用。
即熱食品:經過調味、腌制的菜品進一步炒制、蒸煮后的熟制品,加熱后即可食用。
2、預制菜的發展歷史
預制菜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紀初的美國。1920年,世界上第一臺快速冷凍機在美國試制成功,速凍加工品開始出現。20世紀50年代,隨著工業化程度提升和人口密度增加,速凍食品在美國迅速普及,預制菜行業進入萌芽期。
日本的預制菜行業起步較早,目前已發展成熟。20世紀70年代末,日本經濟騰飛,女性外出工作比例提高,食品工藝進步,加快了半成品菜在B、C端的滲透。日本政府的大力扶持、物流冷鏈的完善,以及現代商業的發展,進一步刺激了冷凍食品的需求增長。
3、中國的預制菜行業經歷了以下發展階段:
萌芽期(1990s-2010年):90年代初,麥當勞、肯德基等國際餐飲巨頭進入中國大陸,一些工廠開始為其配送半成品菜,預制菜雛形初現。
B端高增長期(2010-2019年):2014年后,半成品菜行業在B端步入放量期,連鎖餐飲企業開始廣泛應用預制菜,提升出餐效率,降低成本。
C端需求發掘期(2020年至今):受疫情影響,消費者外出就餐受限,居家烹飪需求增加,預制菜在C端市場迎來消費高速期。
目前,中國預制菜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,市場規模持續擴大,產品種類日益豐富,消費群體不斷擴大。據《中國預制菜產業發展報告》,2023年我國B端預制菜市場占比超過80%,以團餐和鄉廚渠道為主,而C端占比不到20%。
然而,這一格局正在悄然變化,未來家庭消費或將成為預制菜市場的重要增長點。
預制菜的壞處:為何被吐槽體無完膚?
1.食品安全問題:消費者對預制菜的“科技與狠活”充滿擔憂。添加劑、防腐劑的使用成為主要矛盾點,同時冷鏈運輸中可能發生的二次污染和細菌滋生,進一步放大了這種恐懼。以某品牌冷凍食品的召回事件為例,就因運輸過程中溫度控制不當而導致食品變質。
2.營養流失:長時間冷凍和反復加熱的處理,可能使預制菜中的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大幅減少。根據一項食品研究數據,冷凍超過6個月的蔬菜維生素C含量下降30%以上。
3.口感與新鮮度:
與現炒現做的餐食相比,預制菜的口感和新鮮感難以匹敵。許多消費者抱怨部分預制菜味同嚼蠟,缺乏“鍋氣”。
4.餐廳預制菜的“欺騙感”:消費者可以接受自己在超市或電商平臺購買的預制菜,但在餐廳消費時卻不能接受“花現炒的錢,吃預制菜的貨”。這種心理落差讓餐廳使用預制菜成為消費者的敏感點。
預制菜的好處:為何能在罵聲中熱賣?
1.便利性:預制菜的優勢是節省時間和精力,特別是對于快節奏生活的都市白領和新生代家庭,預制菜提供了簡單、高效的飲食解決方案。以年夜飯為例,整套預制菜禮盒只需加熱即可上桌,既省去繁瑣的準備工作,又了豐富的菜品選擇。
2.標準化:預制菜通過工業化生產,能夠實現口味和品質的標準化輸出。這對連鎖餐飲企業尤為重要,可以降低廚師技術水平的要求,同時避免了食材浪費。
3.成本控制:預制菜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成本。以某連鎖火鍋店為例,采用預制菜后,后廚人員減少了30%,運營效率大幅提升。
4.冷鏈技術保障:隨著我國冷鏈物流體系的完善,預制菜的保存時間和配送范圍大幅提升。2023年,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達5000億元,為預制菜行業提供了堅實支撐。
5.消費場景多樣化:
預制菜的消費場景不于家庭廚房,還在戶外露營、寫字樓午餐等場景中展現出強大競爭力。
預制菜的未來在何方?
預制菜的爆發式增長既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,也是消費需求變化的結果。然而,它并非無懈可擊,未來行業需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:
1.提升產品質量,減少添加劑使用,增強消費者信任。
2.優化口感和營養保持技術,讓消費者吃得更健康、更放心。
3.精準定位消費場景,在不同場景中發揮預制菜的獨特優勢。
盡管預制菜仍伴隨著爭議,但不可否認,它已成為現代餐飲和家庭消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未來,它有望在健康與便利之間找到平衡,成為更多消費者的“餐桌新寵”。